近日,湖南耒水流域因监测到铊浓度异常而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23年3月16日20点,湖南省郴州市的耒水河流域大河滩地表水监测站的水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铊的浓度超出了安全标准。这一来自重金属铊的警报让许多市民感到不安,因为铊是一种无色无味却具危害的重金属。
为了应对这一突发环境事件,湖南省生态环境厅迅速采取行动,并于25日凌晨发布了详细通报,经过各方的排查与监测,最终确定了铊污染的源头:位于郴州市苏仙区的良田水泥厂。
事件调查显示,污染的根本原因是良田水泥厂在拆除旧生产线窑炉时,窑内含铊的灰尘被雨水冲刷,经过排水口流入周边水体。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郴州市和耒阳市进行了紧急动员,启动了相应的环境应急响应机制,给耒水全流域进行了全面的采样监测和污染源追溯。
为遏制铊污染的扩散,有关部门强化了对涉事水泥厂的摄影监督,立即组织废水的转运,将其送往重金属污水处理厂做处理。同时,加强了污染源头的防渗处理,修建了应急池,并在厂区内进行了混凝土铺设,以防止进一步的环境危害。
在应急处置措施中,郴州市与衡阳市联合采取了控源截流和投放除铊剂的多项措施,确保周边的水质安全。经过专业水务人员的努力,耒阳市的自来水厂排出的水质均已达标,使居民的饮水安全得以保障。
湖南省生态环境厅格外的重视这一事件,制定了详细的《应急监测方案》,在沿途设置了19个环境质量监测点,以及8个应急投药点,为未来的水质监测和水质恢复工作做好充分准备。生态环境部的应急专家团队也在现场提供指导,确保各种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执行。
为降低铊的水体浓度,专家们采用了高锰酸钾和氢氧化钠,将铊从一价氧化态转化为三价,生成的氢氧化铊以沉淀的形式析出,从而有实际效果的减少水体中的铊含量。当前,虽然污染事件引发了关注,而耒阳以及沿边的水厂的出水水质也经过严格监测,均符合国家标准。
此次铊污染事件的发生不仅敲响了警钟,而有效的应急措施和后续水质监控工作也将为未来的环境安全提供经验教训。在这一事件中,专业技术人员与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展现了应对环境污染事件的能力与决策效率。随各项应急措施的深入实施,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的目标正在慢慢地实现,耒水的水质恢复也将被持续关注。有关后续仍在进行的监测和治理工作,央视记者将接着来进行跟踪报道,以确保公众获取真实的信息。同时,这一事件也提醒我们,对环境污染的防范和监测刻不容缓,以确保生活在此土地上的百姓饮水安全。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